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历代书法作品 > 三国两晋 >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分类:三国两晋 书画家: 王羲之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书《黄庭经》

黄庭经: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龠盖两扉,幽阙侠之高魏魏,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横下三雨神所居,中外相踞重閈之,神庐之中务修治,玄膺气管受精苻,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理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保守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侠以幽阙流下竟,养子玉树杖可扶,至道不烦不旁迕,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至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员,真人子丹当我前,三阙之间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绛宫重楼十二级,宫室之中五采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眇房中急,弃捐摇俗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流心安宁,观志流神三奇灵,闲暇无事修太平,常存玉房视明达,时念大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神女谒,閈子精路可长活,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汙,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虚无之居在廉间,寂寞旷然口不言,恬淡无为游德园,积精香洁玉女存,作道忧柔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以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谁与共之升日月,抱珠怀玉和子室,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藏金室,出月入日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五行一合九,玉石落落是吾宝,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蒂养华采,服天顺地合藏精,七日之奇吾相舍,昆仑之性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宫丹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照照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养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反魄道自然,旋玑悬珠环无端,玉石户金身貌坚,载地玄天迫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前仰后卑各异门,送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苻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仙人道士非可神,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大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丰既,心为国主五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守我精神光,昼日照照夜自守,渴自得饮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肝之为气调且长,罗列五藏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饮浆,我神魂魄在中央,随鼻上下知肥香,立于悬膺通神明,伏于老门候天道,近在于身还自守,精神上下开分理,通利天地长生草,七孔已通不知老,还坐阴阳天门候,阴阳下于通神明,过华盖下清且凉,入清冷渊见吾形,其成还丹可长生,下有华盖动见精,立于明堂临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至灵根,阴阳列布如流星,肺之为气三焦起,上伏天门候故道,窥离天地存童子,调利精华调发齿,颜色润泽不复白,下于咙喉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有绛宫紫华色,隐在华盖通六合,专守诸神转相呼,观我诸神辟除耶,其成还归与大家,至于胃管通虚无,閈塞命门如玉都,寿专万岁将有余,脾中之神舍中宫,上伏命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日月列宿张阴阳,二神相得下王英,五藏为主肾最尊,伏于大阴藏其形,出入二窍舍黄庭,呼吸庐间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清灵,恬淡无欲遂得生,还于七门饮大渊,道我玄膺过清灵,问我仙道与奇方,头载白素距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被发行之可长存,二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常能行之可长生。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王羲之,字逸少,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卒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 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西晋末年移居江南,晚年定居会稽( 今浙江绍兴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后世称为“王右军”。《晋书》卷八十有传。②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幼时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成为一代书圣”。江南山水的秀丽空灵美为东晋南朝文人艺术风格脱拙成巧、变质为妍提供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同时士族文人优裕的社会地位和逸然自得的心境成为他们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王羲之书法妍美的书风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今天能够见到的王羲之传世楷书作品,都是后人的摹本或临本,著名的如《乐毅论》(图3-3》、 《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有一个道士,想得到王羲之的书法,因为知道他喜欢鹅,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白鹅,请王羲之写《道德经》。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 五月”。真迹久佚,传世刻本极多,以宋元祐《淳熙秘阁本》及越州石氏《博古堂本》为佳。临习时注意结字平正,松紧适度,点画厚重温和,粗细适中,提按顿挫见于形态又比较含蓄,锋芒较少外露,给人以端庄典雅的审美感受。

钟繇的小楷《贺捷表》、《宣示表》等帖相比,王羲之的楷书在用笔、结体、意蕴上的技巧与追求已有明显的不同。王羲之的楷书简化了起笔与收笔,横画不再夸张,主笔多表现在竖画上,字形方整,意态典雅,结构严谨而更注重贯气,强化了点画的内在呼应。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 聪颖好学,锐意创新。他的小楷如《洛神赋》更加疏简迅直,点画起收精神外露,在楷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东晋时期,在“二王”周围有一个有着共同革新思想的书家群,这是王羲之楷书及行书、草书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