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历代书法作品 > 三国两晋 > >孝女曹娥碑全文及翻译

孝女曹娥碑全文及翻译

分类:三国两晋 书画家: 王羲之

曹娥碑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孝女曹娥碑全文及翻译

孝女曹娥碑全文及翻译

孝女曹娥碑全文及翻译

孝女曹娥碑全文及翻译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相传为晋人书此碑手迹的绢本“东晋佚名楷书曹娥诔辞”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

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辞”。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 “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收录《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为著名的晋唐小楷之一。近人马公愚所临,可谓形神兼备,马氏临本刊入《书法大成》,上海古籍书店有影印本,可资临习时对照参考。”

释文: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

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

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

度尚设祭诔之,辞曰:伊惟孝女,奕奕之姿。

偏其反而,令色孔仪。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

宜其室家,在洽之阳。

大礼未施,嗟伤慈父。

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载沉载浮。

或泊洲渚,或在中流。

或趋湍濑,或逐波涛。

千夫失声,悼痛万余。

观者填道,云集路衢。

泣泪掩涕,惊动国都。

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

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

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

何者大国,防礼自修。

岂况庶贱,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不斫自雕。

越梁过宋,比之有殊。

哀此贞厉,千载不渝。

呜呼哀哉!铭曰:名勒金石,质之乾坤。

岁数历祀,立庙起坟。

光于后土,显照天人。

生贱死贵,利之义门。

何怅华落,飘零早分。

葩艳窈窕,永世配神。

若尧二女,为湘夫人。

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补)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