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书法知识 > 隶书 > >伊秉绶所开辟的隶书新范式

伊秉绶所开辟的隶书新范式

分类:隶书 书画家: 伊秉绶

邓石如之后,以隶书称雄天下的伊秉绶所开辟的隶书新范式让人咋舌。他笔下的线段形式在书史上可算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仅以风格而论,绝对是大家风范,足以名垂书史。
伊秉绶的隶书把书法的审美意识推到临界点,再越半步就是“雷池”,再过一点点就会坠人僵死的深渊。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今长汀)人,人称“伊汀州”,与邓石如同为“启碑法之门的开山鼻祖”。伊秉绶的书法融汇秦汉碑碣,古朴浑厚,墨沉笔实,醇古壮伟,“有庙堂之气”。伊秉绶真正写出了汉魏碑版那种原汁原味和苍茫劲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清]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清代书坛基于大量碑版的出土,使得衰落了几千年的篆隶书法及篆刻艺术重放异彩。在汉碑研究及隶书创作中,伊秉绶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隶书方正、奇肆、姿纵,齐整与参差结合,平滑与迟涩搭配,最终构成了充实宽博、气势雄浑的艺术格调

伊秉绶隶书联

[清]伊秉绶隶
书联:
伊秉绶的书法融会秦汉碑碣,从汉碑中摄取神理,古朴浑厚自开面目,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他的隶书笔画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以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

健的古穆气息。人们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来概括伊秉绶的隶书是非常贴切和到位的。今天看来,在学习汉碑、崇尚质朴的书学实践中,有清一代众多书家中,伊秉绶做得更纯粹,气势更宏大。前代书评家对伊秉绶书法多有评述。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称:“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又称:“集分书之成,伊汀州也。”当然,康有为的“瘦劲独绝”的评说,似乎太随意了一些,因为我们面对伊秉绶的八分书,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它的“瘦劲”来,而赵光的“愈大愈壮”似乎更接近本质。
伊秉绶的隶书与金农的隶书一样,极具个性特色。在笔画形态上,他与传统汉隶的书写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简化了汉隶横画一波三折的动感,而是以基本没有粗细变化的、平直雄壮的笔画加以塑造,线条在他的笔下简单化了,汉隶线条丰富的节律和动感被省略了。这种朴厚单一的中锋线条在书法上本来是一大忌,弄不好就会被讥讽为“布如算子”但伊秉绶的线条,在视觉意义上却传递着朴拙、厚质、愚笨和熟厚的信息。在结体上,汉隶的扁平结构在他手上亦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式的笨拙造型。他的这一笨拙造型几乎到了极限,几近于后世的装饰美术字。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做,也不是为创新而故弄玄虚,而是在深入把握汉隶神髓后的一次新的变异。他的字内架构与字外空间精心策划,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条,增强了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弥补了单一线条的时间节律。在汉字的结体上,他几乎摒弃了一切传统的因素。他所表现的只有一种气魄---种静穆的气魄犹如一尊尊巨型雕塑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使人

伊秉绶行书联

[清】 伊秉绶行书联:
伊秉绶用笔劲健沉着,极富疏密聚散之变化,于道劲之中别具姿媚。在笔划上,伊秉绶隶书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差异:他省去了横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代之以粗细变化、甚至几乎没有变化的直线,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他的手中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策拙造型。于是,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产生仰视的感觉,而对此肃然起敬。伊秉绶大胆的设计和对线条的重塑,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他在攀登高峰,随时都有坠入万丈深渊的可能,但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深受儒家审美的影响。于是,一方面,他的隶书和齐白石的篆书一样,笔力扛鼎,雄浑磅礴另一方面他又气韵收敛文气十足,异于白石老人的恣肆奔放。如果说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空前成功的话,那么,他和欧阳询的楷书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条单纯化,而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他又和八大山人的风格不谋而合。
书法这东西说也奇怪:伊秉绶把隶书写得这么夸张,假若不是用他那极具立体效果的线条为前提的话,不就是今天的美术字吗?然而,就是这种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却塑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伊秉绶通过线条长短的变化,采用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从而为书法注人了新的活力,达到了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实现了他创新的愿望。在创新的道路上,伊秉绶与邓石如走的完全是两种路子。邓石如是以当代的审美思想去改造古人,实现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理想,而伊秉绶却以古人的思想改造时世,完成了传承上的新的继承。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应当是相同的,也就是殊途同归。追求古朴,追求“碑”味,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是相同的,不过伊秉绶是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1.jpg

【清]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伊秉绶隶书的横平竖直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洞悉艺术朴素、真挚本质之后的再创造。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如提按、顿挫、振荡等等以使线条变得单纯化,而取得了艺术的奇效。这与金农的"漆书”、八大山人的秃笔简远、郑燮的"六分半书"前后呼应、共同为清代书坛锦上添花。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