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书画家故事 > 古代书画家故事 > >黄庭坚青少年时代的乡居与游学

黄庭坚青少年时代的乡居与游学

分类:古代书画家故事 书画家: 黄庭坚

在赣西北,幕阜山横直于鄂赣边界,它和南面的九岭山形成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两道平行的屏障,修水在其间流贯而过,注入鄱阳湖。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黄庭坚就出生于修水上游的分宁县双井村。分宁县当时属于江南西路洪州,双井村在县西二十里,因修水有二井而得名,其地产茶,亦名双井,这种茶曾被欧阳修推为“草茶第一”(《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这里山林钟郁,澄江萦带,江右的灵山秀水孕育了一代文学宗师和书法大家黄庭坚。

1.jpg

分宁黄氏的祖籍为婺州金华(今属浙江)。黄庭坚在(叔父和叔基碣》(明嘉靖本《山谷全集●内集》卷二十四,以下简称《内集》)及《叔父给事行状》(《山谷全集●别集)卷八,以下简称《别集》)二文中有过明确的交代。《行状》称:“黄氏金华人。公(指庭坚叔父黄廉)高祖讳赡,当李氏(指五代时南唐李氏王朝)时来游江南,以策干中主(南唐国主李璟),不能用,授著作佐郎,知分宁县"《基碣)中则提到分宁地处吴楚两地犬牙交错之处,即所谓的“吴头楚尾”,黄贍在任县令期间能使两地民众和睦相处,遭遇水旱之灾时还能互相接济,“故湖南马氏(指五代十国中之楚国)亦授以兵马副使,将楚兵者二十年。其后吴楚政益衰,著作乃去官游湖湘间,久之,念山川重深、可以辟(避)世无若分宁者,遂将家居焉”,从此就繁衍出黄氏在分宁的一支。

根据以上二文,黄氏分宁一族的世系应该排列如下:

赡一一元吉一一中理一一提一一庶

黄庶即是黄庭坚之父

黄庶字亚夫,生于朱真宗天熹二年(1018),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曾历佐州郡幕府,一.生仕宦不达。至和二年(1055)文彦博举荐他摄知康州。康州属广南东路,地处僻远,刚刚平定了依智高的叛乱,民困财乏。黄庶到任后不畏艰难,以救民水火为己任,终因操劳成疾而于嘉祐三年(1058)卒于任所,年仅四十一岁。黄庶为人守正不阿,持议不挠,这种品格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黄庶工诗,有《伐檀集》传世,宗尚杜甫、韩愈,清高脱俗中时露奇崛之态,这些特色后来也为庭坚所发扬光大。

黄庶共育有五男四女。长子大临,字元明;庭坚为次子,他的三个弟弟依次为:叔献,字天民;叔达,字知命;仲熊,字非熊。四女均为庭坚之妹。大妹嫁南康洪民师,次妹嫁眉州青神人陈槊,三妹为王纯亮妻,季妹为张埙之妻。

庭坚一名,原为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云:“仲容、庭坚耕耘于岩石之下。”黄庶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是以“八恺”中的名字命名的。大约因为黄庶追慕古代贤哲及其高蹈遗世之风,故以庭坚名其次子。至于以鲁直为其字,则不甚可解。一种说法是,以本朝的名臣鲁宗道为效法的榜样。《宋史●鲁宗道传》载宗道擢为右正言,多所论列,真宗感到厌烦,宗道就说:“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真宗感慨良久,后来就在殿壁上书“鲁直”二字。黄庶也许是期望庭坚将来也像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此外,庭坚在小时候还有一个小名叫绳权,后人一般不大注意到。黄庶《伐檀集)中有一首七律《教绳权学书偶成》,诗云:“文字有缘曾弄墨,见来官小免咨嗟。喜将笔砚传生计,不失诗书作世家。字识姓名能指点,写因梨栗不倾斜。著鞭莫落时人后,三十尘埃监汝爷。”首句下自注:“楚俗:子生周一年,其日陈食饮.砚墨、金帛之具,从儿戏弄,聚家人观以为乐。绳时先弄墨。”诗中流露出对儿子周岁时就能弄墨书泻、指点姓名的聪明秉性的由衷欣喜,期望他将来能著鞭奋进,有所成就,以诗书传家。今人詹八言考证诗题中的绳权即指庭坚。

庭坚也确实聪颖早慧。据说他小时候读书五行俱下,读了几遍就能记住。父亲去世后,他跟随舅父李公择读书,有一天李公择到家塾中来,见到四周簿书纷乱,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提问,庭坚应对如流,公择大为惊异,感叹他“一日千里”,也就是称赞他为千里驹。

现存最早的黄庭坚诗是《牧童》与《送人赴举》,据蔡絛《西清诗话》(中华书局1980年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称,这两首诗分别作于七岁和八岁时。《牧童》诗云:“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此诗感慨良深,似乎不大像七八岁孩子的口吻。《送人赴举》收于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以下简称《别集注》)中,仅三句,史季温在注中还特为指出:“近世诗格必欲合联以成章,三句者盖亦罕见,周诗则亦有之,《麟趾》、《甘棠》筝篇是也。山谷此诗盖舍近例而援古法,由是推之,山谷不特平生句法奇妙,早年诗格已高古矣。”其实史氏在此是强作解人。据昊坰《五总志》(知不足斋丛书本)所载,此诗实为一首七绝:“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直至明君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责在人间十一年。”《别集注》所载佚第一句,且末句作:“谪在人间今八年。”不管这两首诗究竟作于何时,它们当属诗人的早年作品。

从庭坚的早年诗作中,我们窥见了一个徜徉于山水林泉、陶醉于自然之趣的诗人形象。他在《溪上吟)的序中这样描写自己的乡居生活:

春山鸟啼,新雨天霁,汀草怒长,竹筱交阴。黄子观渔于塘下,寻春于小桃源,从以溪童稚子畦丁三四辈,茶鼎酒瓢、渊明诗编,虽不命戒,未尝不取诸左右。临沧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卷一,以下简.称《外集注》)

少年时代的黄庭坚还是一个天真活泼、勇于冒险的孩子,并不是那种循规蹈矩、足不出户的书呆子。他在《新寨饯南归客》诗中写道:

往在江南最少年,万事过眼如鸟翼。夜行南山看.射虎,失脚坠入崖底黑。却攀荆棘上平田,何曾悔念身可惜!辞家上马不反顾,谈笑据鞍似无敌。(《山谷全集外集》卷十一,以下简称《外集》)

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他少年时的壮气豪情和自由放任的性格。

他在早期诗作中描绘“八十渔翁”、“清晓采莲".“夕阳收网”、老少醉眠篷底的出世情景(《清江引》,《外集注》卷一),或出入山林与渔樵为伍、与鸟兽相亲的忘机境界《漫尉》,《外集》卷十一),抒写鄙弃功名、超脱世俗的隐逸志趣;同时他对修仙学道持否定态度,所谓“须知有一路,不在白云中”(《次韵十九叔父台源》,(外寨注》卷一)。 这些都说明他在早年就已受到佛道思想的熏陶,奠定了他向往出世的人生哲学主旋律。

父亲去世之后,这种逍遇自在的日子就难以寻觅了,原来清寒的家境从此更陷于困顿。他曾感叹:“某少孤窘于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责"(《答李几仲书》,{内集》卷十九);"老夫往在江南贫甚,有于日中而空甑无米炊时”(《书药说遗族弟友谅》, 《内集》卷二十五)。由于家境的窘困,他只得依附于外家。他母亲是建昌(今江西永修)李东的女儿,李氏是建昌的望族李夫人知书达理,安贫乐道,丈夫虽仕宦不达,她不仅毫无怨言,而且竭尽心力相夫教子.李夫人的弟弟李常字公择,是对庭坚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李公挥少时曾读书于庐山白石庵僧舍,聚书其中,出仕后其藏书又不断增益,苏轼为之作(李氏山房藏书记》。庭坚对他的养育教诲之恩终生铭感于心,在诗文中多次述及,如《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

少也长母家,学海颇寻沿。诸公许似舅,贱子岂能贤?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铅。(《外集注》卷十五)

晋代桓玄曾称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时人以此来比拟黄庭坚与李公择的关系,庭坚深感荣幸。舅甥二人虽有辈份之别,却相知甚深,正如庭坚所说:“往岁某尝从学数年,虽以甥舅礼意见畜,出入闺闼无间然,自有物外相知之鉴。”《跋李公择书》,《别集》卷十)他受舅父的教诲不仅在于才学,还有道德人品的熏陶,他称舅父“内行冰清玉洁,视金珠如粪土,未始凝滞于一物"《别集)卷+),庭坚后来的立身行事也秉持了这样的作风。

父亲去世之后,庭坚追随舅父游学于淮南。《跋王子予外祖刘仲更墨迹》云:“某十五六时游学淮南间。”(《别集》卷十二)庭坚诗文中一般只是泛泛地提到“游学淮南”,仅有一条材料点明是在涟水,《跋俞秀老、清老诗颂》云:“清老往与余共学于涟水。”(《内集》卷二十六)庭坚十五岁时应是仁宗嘉柘四年(1059),其时李公择正监涟水军转般仓,涟水军属淮南东路。这一时期的黄庭坚仍不脱放任豪纵的习气,时与朋辈纵酒游乐,据他追忆,他还到过扬州,在这歌舞繁华之地,少不了倚红偎翠、声色放浪之事,这在他的一些艳词里有较多的反映。

正是在淮南,黄庭坚受到了孙觉(字莘老)的赏识,成为他的女婿。庭坚在黄氏二室墓志铭》(《外集)卷八)中写到:“初庭坚年十七,从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劝奖,使知向道之方者,孙公为多。孙公怜其少立,故以兰溪归之。”兰溪即指孙莘老之女,庭坚的第一位夫人兰溪县君孙氏。嘉祐六年(1061)辛丑,孙莘老自京师归高邮,庭坚前去拜谒,莘老遂将女儿嫁他.他对莘老的知遇教诲之恩也是感念终生的,正如他在祭文中所称:“我初知书,许以远器,馆我甥室,饮食教诲。道德文章,亲承讲画,有防有范,至今为则。”(《祭外舅孙莘老文》,《别集》卷七)

嘉佑八年,英宗继位,庭坚以洪州解头,即乡试第一名,赴京参加翌年(治平元年)的礼部省试,但却落了榜。到了治平三年的秋天,庭坚再赴乡试。这次考试的诗题为《野无遗贤》,主考官是庐陵李询,当他读到庭坚诗中的“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两句诗时,不禁击节赞叹:“此人不惟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黄蕾《山谷年谱》卷一,以下简称《年谱》)庭坚于是再次获得乡试第一名。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他在这一年终于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