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书法知识 > 草书 > >汉代早期的草书以章草为主

汉代早期的草书以章草为主

分类:草书 书画家: 书法空间

汉代是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也是中国书体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代。可以说汉朝四百二十六年间,完成了除篆书以外所有的书体,在草书方面,章草、今草都得以定体,而且同时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草书作家。

汉代早期的草书以章草为主,主要的书迹存在于大量的竹木简中,从出土的大批竹木简中可以看出草书发展和成熟的轨迹(天水秦简)中只有字形的倚侧,个别笔法的简省牵连,而通篇仍是秦隶的风貌.这种风貌到了汉代很快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一部分更加整齐扁平而成为隶书简,最后发展为汉代的隶书一部分则更加放纵、倚侧发展为汉代的草书。在草书这条线上发展的部分主要表现在逐步加大着省碱牵连的比重,使省减牵连渐渐形成了固定的规律,在此规律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字型写法,这种字形的大量出现,终于使草书由量变产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统一使用的汉代草书,也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章草的草书。在西汉时,已有一些官方使用草书的记载,草书不仅用于起稿了,有时也用于记录,甚至奏章也用草书书写,汉元帝时的史游,传说他作(急就章而首创章草(见张怀瓘《书断》)。现代学术界经各方面论证,断为伪作,而且认为一种书体不可能为某人所创,这是对的。因为大量民间书写的竹木简中章草已经成熟。只是这类草书简在西汉还不是太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书迹有《江陵凤凰山木牍》《神爵四年简)等等。

草书进入东汉,在竹木简的线索中已相当成熟了,而且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貌。草书竹木简的数目也大为增加,其书写的风格多种多样,有的严正,有的放纵,有的典雅。像《武威医简》中的草书,用笔已出现了很多个性特色。道劲的长笔,坚劲的短折,线条柔中有刚,点划使转交待分明。木牍草书的气势雄浑,散状布白已形成“眼布均称”的很高要求,在某些地方暗合甲骨、金文的风范。

另外有特色的还有和帝永元五年到七年的《广地南部兵器薄》的七十余简,此简放纵自如,天真烂熳,参差疏密,缩放自如圆轻连缀,与后世字字独立的章草不大相同,显出一派狂放的迹象。而且简中已出现十多处的两字相连的现象,个别地方已有三字相连的意昧,唐韦续、蔡希综所谓“章帝喜爱章草”,以及张怀瑞《书断》所谓“章帝令杜度草书上事"等事是完全可能的。章草此时已为朝野通用的一种书体了 。

再一是著名的《流沙坠简●殄灭简》,清罗振玉曾评此简说:“此简章草精绝,虽寥寥不及二十字,然使过江十纸犹在人间不足贵也"。可见此简在罗氏心中的价值。的确简中流露出极深的艺术造诣,用笔精当,圆转典雅而不拘泥,其结体宽绰,虽为一行但字体长扁大小,缩放自如,构成和谐的整体,可谓简中草书精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以及草书学习的师承记载,比如“张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书断》)“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非草书》),以及学习草书的广大“沉迷者”和追随、欣赏者,已把这种书体作为艺术去欣赏、去追求了。像(非草书》所说的“朝庭不以此科吏”的草书,却成了有“超俗绝世之才”的崔、杜、张子等“博学余暇”的“游手之物”,后来的学子们却又以之“专用为务”了。这些正是草书艺术魅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大大加速了草书艺术的发展。

汉末最大的草书家首推张芝。其他名家还有杜度,崔瑷、崔实等人。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以“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而著称,并被后人尊为“草圣”。张芝生活的时代,章草已经成熟、普及和发展了一百多年。作为“草圣" ,张芝章草的书写,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现存张芝《八月帖》,是他章草的代表作。但因张芝墨迹当时就流传较少,因此《八月帖》的书风、用笔,是否合于当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证明。单从《八月帖》来看,确实是文人章草的代表作。《八月帖》的草法,用笔极为古朴精当,圆润中时见刚劲。结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八月九日”的取态,和《殄减简》有同工之妙。所以张怀理说:“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

至于张怀理等人所说“张芝变为今草”一说怀疑的人众多。特别是张芝今草之中含有大草一事,否定者大有人在(见前第二章今草部)。遗憾的是张芝的今草书已没有书迹流传了,如果能见其书迹,我们在草书史上将会更深刻地理解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人的草书书艺。对张芝今草的评论最精彩的是张怀理《书断》,所谓“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无穷”。总之,汉末是一次草 书各体完成的时期,在众多的书家和民间的书手的共同努力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