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书法知识 > 心得 > >浅释书法传统的雅与俗

浅释书法传统的雅与俗

分类:心得 书画家: 名人

浅释书法传统的雅与俗

文/李庭武

一、书法传统

书法是经过一千多年发展的成熟的艺术。如何认识传统?要完整地把握传统的全过程。传统是一个连续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名家、名碑、名帖是传统的载体。传统是一种理念、一种规律、一种历史、一种经验、一种痕迹。要深入本质、核心,要把握传统的灵魂,要深入内核,抓实质。这是认识论的东西,由具体、个别上升到一般、普遍。传统的本质是什么?是发展的脉络,大体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精神内涵的层面,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

儒家、道家、中庸、阴阳(辩证法)。如布白、结字、章法等。《周易》中的中正、充实、刚健、生生不息、注重内在生命活力,这些都是本质的东西。孙过庭:“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掺,本乎天地之心。”石涛:“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书法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书法结构中的文化精神概念有回顾、补虚、镇压、和气、稳正等。

二是形质的层面,可视的东西。

用笔、结构和章法,是物质形态。运动的线和线在运动中构成的空间,是主要内容。运动的线一一点画;线在运动中构成的空间一一结构和章法。这个层面本质的规律就是“阳舒阴掺”,是对立面的统一。中锋侧锋、藏露、方圆、快慢、轻重、顺逆、疾涩、提按、浓淡、收放、粗细、刚柔,均有对立统一的艺术因素。书法是文化的,是中国几千年东方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们是如何对立统一的?结字中有什么东西呢?要理解和把握这些内在的规律,抓“内涵”。

二、书法的雅与俗

(一)先说雅

1.中国文人推崇“雅”

雅,第一层意思就是正,第二层是高尚,第三层是不粗糙、不粗鲁。均与文、文化联系在一起。如雅正、雅言、雅量、大雅春风等。

俗,也是三点。一,风俗习惯,俗文化;二,大众的、通俗的;三,庸俗、恶俗、无道德、无自律。

“雅三点”“俗三点”历史上是对立的。文人一般对“俗”持否定态度。但现在俗前头的两层意思已归于雅,这是与古人最大的区别。封建文人的雅俗观是文人均雅,非文人皆俗。现在俗文化、大众通俗均归于雅。文化不仅是文人创造的,如书法,历史上出自民间的艺人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颜真卿开一代新风,但楼兰出土的民间书法比颜还早,颜显然吸收了民间的东西。所以,现在的雅俗观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雅,从历史上是蔑视民间的,它的影响至今还存在。

判文苑英华手稿不详佚名法国国家博物馆1.jpg

判文苑英华手稿不详佚名法国国家博物馆

2.雅在书法评价中的作用

张怀瓘对书法评价已经有了雅与不雅。这个评价非常要命,一个雅,就肯定了作品,肯定了书家;一说俗,就全盘否定。黄庭坚有“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书法作品强调反映人,书如其人。传统书法观点就是站在这个上面,书法评价超出书法形式评价,连人带书一起评。做人行,书法才行,是高度一致的,道德、文化风采一起看。怎么评?中国文人很聪明,一样东西有就行,即文人气息、书卷气,这是雅在书法中的具体标识。

书法艺术是书法家心灵的窗户,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书法家的学问人品、性格禀赋。书法与书家的阅历、学问有关。画家的字多画意,文人的字多书卷气,篆刻家的字多金石气。以写字求利者,迎合商品市场需求,必有商气;以写字求名者,其书做作之态、剑弩之气必跃然纸上。“书虽一艺,与人品相关,资凛清而襟度旷,心术正而气骨刚,胸盈卷轴,笔自文秀”(孙光祖《篆印发微》),“腹有诗书气自华”。刘熙载讲“气”,列了十几种:世气、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躁气、匪气、江湖气、文客气、酒肉气、门客气……刘熙载唯一推崇“世气”,其余均不行。妇气弱;兵气怒;村气无见识;市气小家子;匠气无个性;腐气迂腐;江湖气杂耍式:双手、倒写,与传统书法不沾边;匪气,自吹自擂“某某王”,占山头;门客气,一窝子门下,不听话赶出去。

世气,过去书以人贵。世,读书做官,有功名。现在虽不要求做官,但其他一样:要有健全的人格。其他“气”人格强度不够。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胆子小、个性软,恐怕写不出。古代大书家得益于人格健全-------“我就是要表达我的东西”。历代文人许多人当不成官,居于山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格。书法不承认弱的东西。

历代评颜:人品很高,故入神品,似其笔画。心胸宽,眼界阔,也很重要,这样,才有选择,有比较。看得很多,风格就容得下。当时的文人生活有保障,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条件和能力,就成功。书如其人,现在还要坚持,表达源于对美的追求,美好的首先是做人。如,好好学,在治学中属“善”一类。为何有人写的字,完美得找不出缺点,但你不爱,就是缺真率。描为什么不好?因为你在掩饰不足,心态上就不美,这是关键。书法好坏,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书如其人,先把人做好。

3.雅在书法中的表现

一是继承传统、脉络清晰,对书理、法则有很好的把握。继承是首先的。有人问沈尹默:“自己写能不能写出来?”沈说大概也行,但你至少要活二百岁。自己摸,不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得按规矩来。认知能力、思想方法贯穿于书法,就行了。为什么欲左先右?如打拳,这认识就深刻,就能灵活把握这个东西。

二是人品和书品都要讲。本人品位要高雅,诗词要学一学,讲人格,讲审美修养。审美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越积越高,把自己的个性、开拓、创造、表现力提高一下。雅,一般认为文静、有味道、文气、书卷气,就是雅。有个性,功底好,涵养好,如涓涓流水,会公认为雅格。也还有一种奔放的雅,如李白,豪放也是雅;张扬也有雅。书卷气就是读书人之气。一写像记账,一写像刻碑,就是没养出来。书卷气是养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要老实,有些台阶是不能不上的。

(二)再讲俗

俗,不遵法,不实在,不老实。粗糙、不认真、随意涂抹。江湖习气,杂耍式,把写一两个字当作目标。画字。把字图案化。写山画山,写水画水“舞”字一笔下来画一个脚丫子。这是对书法的误解,是书法中不入门的一个标志。书由象形的画抽象而来,再画不是倒回去了?书法线条美是抽象的,形象上画出来就不行了。“点如坠石”,就画一块石头?哗众取宠,急于求成,逮着笔就拉。审美有问题。书法如作文,有中心,有虚实,有层次。没有这个意识,整体审美感觉就比较低。好比讲几句话,不得体,修养就差;说话偏激,知识面就窄。甜媚讨好,很甜,很纤巧,很腻,一种讨好的架势。要讲骨,无骨评不成,“书如佳酒不宜甜”。巧了,腻了,就难受,是媚俗。

墨守成规,平庸无特点,无个性,缺精神魅力,稍残酷一点,也归入俗。和古人一样,是古人站在那里。你前进一步,你就站在那儿了。疏野狂怪,破衣烂衫,满脸污垢,也是俗,是粗俗。为什么?可能懂得俗不行,但正路走不出,就搞出了有自己东西的俗。比俗人多想了一层,盖一下,本质是一样的。习气是个人形成的缺点,不是个性。个性,应是符合共性要求的、人们都能接受的。摸别人钱包、手机,过手别人媳妇,不是个性,是坏。

(三)书法的雅俗与美丑

美学中的美,与生活中的美丽、好看是两码事。美学中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你认为这种形式有意味,它就是美。油画《父亲》,根本不“美”,但它有心灵的震撼,就是美。书法上写得好看,实际上与美学之美无关。临名帖,你会觉得这个不满意,那个有缺点,但时间长了,你会觉得它有一种精神。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一些不好看的字,你一写,会拔高很多。这有内行、外行之别。我们要倾向于从形式判断内在的美感,要感觉这人有无修养,是否下过功夫。对书法,雅俗之评还好;美丑之评,难有定论,基本行不通。

书法讲究笔的味道、气息,没学过的人一看说,放不开、歪歪扭扭,不理解。学的人可以一步步来。不学而会看不可能,书法后天的东西多。

(四)书法的雅俗共赏

书法的雅俗观,当代提的少,是因为文人书法的淡化。

一是现在从事创作的人基本性质发生变化。古代写字均为文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人、治学严谨。现在这种意义上的文人几乎不存在。研究生也是专于一个方面,但文化意识很强,思想更开阔一些。

二是传统文人学书法是附带的,并没有用艺术看待书法的自觉性。现在的人学书法,直奔艺术,就是搞艺术,不是搞实用,这就是差异。古人长年累月,虽不讲究,也进步。现在讲时间、目的、过程,一目了然。数字化分析、对比,结体规律就明白了。高校书法专业并非从楷书入手,而是直上王羲之。过去是达到较高层次才进王羲之。现在一分析,结论出来了,很快就掌握,就容易。奥妙全明朗了,古代是“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现在是既可意会,亦可言传了。符合规律,延伸出来就对。

都希望书作雅俗共赏,但实际不可能。早期可能雅俗共赏,艺术含量越来越高,就不可能了。宋代前、明代前可以达到,明后至清就不可能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雅俗共赏可以提倡,但不能作为取舍的原则,否则不符合艺术规律。按理,艺术服务大众,自然受众越多越好,但书法流派发展,是艺术高度发展的标准和必然。多数很好的书法,不为很多的人所接受,就是书法艺术的欣赏不是初步欣赏能力能完成的。书法是抽象艺术中最形象的,书法艺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一个高度发展的东西初接触就理解,是困难的。但它含有先进文化,受众会在引导下提高。

不要听不懂书法的人的意见,否则上不了正路。行内、行外不是一回事,行内看好了,行外说你退步了,不如以前了。一般同一层次认可是一致的,不要坚持作品必须雅俗共赏。搞书法的要有一个东西一一鉴赏。练好眼才能写好字。眼高有可能手高;眼低肯定手低。眼没有练高,写字而不知好坏,永远写不好。雅、俗、甜、辣、清、莽……这些没弄懂,字怎么能写好?练眼不是专门练,而是在写的过程中练。要听、要悟、要体会。

气质、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黄庭坚说:“余在黔南,未觉书字绵弱,乃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随着时间的推移,推翻了自己过去所肯定的东西,欣赏水平的提高,交替地影响个性的迁徙。王羲之曾说:“吾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过江游诸名山,见李斯曹喜书;之许,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见蔡邕《石经》;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庙》,始知学卫夫人徒费年月,于是遂改本师,乃于众碑学习焉。”其实,王羲之如不经学卫夫人阶段,也不能悟到诸名山书法的妙处,阅历增加,审美能力会提高。

(五)书法的业余与专业

古人对于只沉溺书道的人视为不屑。孙过庭《书谱》中说:“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书法在古代不过是比下棋强一点罢了。今天时代不同了,书法家的社会声誉是很高的,书法艺术劳动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但书法比起一些国计民生的大事,毕竟次要得多。书法艺术是精神创造,吃饱了肚子才能写字。既是业余,就要以书为余事。古代书法家中,真正靠写字吃饭的人极少,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都是做官的,有正事;智永是个和尚,可能没多少事,就算职业书法家了。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