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书法知识 > 篆书 > >篆书的源流及发展 甲骨文

篆书的源流及发展 甲骨文

分类:篆书 书画家: 名人

篆书被列为篆、隶、楷、行、草五体书之首,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书体,从产生甲骨文的股商时期算起,到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篆书古老而朴厚,体现了先辈们朴素求美的创造意识,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导及奠基作用。今天,作为通行的实用字体,篆书用得较少,但作为一种独具特色、高古典雅的传统艺术,篆书仍然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当代书法创作还是现代装潢设计中,篆书仍被普遍采用,且装饰特点别具一格。当人们长期从事行草书创作,过于娴熟,过于流便,再也写不出新意之时,倒不如换一种方式,临习篆书,求得一些圆转、朴厚、生涩、凝重,变得沉稳老辣。特别是现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兴盛,更是离不开篆书。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尤其是在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史上,篆书具有其他任何书体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篆书是个统称,广义的篆书指小篆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各国的文字、秦小篆、秦诏版、权量、兵器、印符、瓦当.印玺文字及汉唐以来碑石上的篆额文字等流派篆书,狭义的篆书单指大篆和小篆。下面将从狭义的篆书人手,论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及清代流派篆书的发展演变和书风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简述

甲骨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由于它和以前的刻划符号相比,具有较完整的体系,成熟而有规律,又有写和刻的技巧,在有意无意中追求完美的造型,所以又被认为是最早的书法。

甲骨文是甲骨文字的简称,即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为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里曾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后因武王灭殷,随着历史变迁,这里便成为废墟,即所谓“殷墟”,所以甲骨文又称为“股墟文字”。又由于甲骨文所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文字,所

以又叫“卜辞”或“甲骨卜辞”。古代一般把刻写称为“契”,所以甲骨文也叫做“契文”,“股契”或“殷墟书契”等。还有人称甲骨文为“甲骨刻醉”等。

殷商(祭祀涂朱牛骨刻辞)

殷商(祭祀涂朱牛骨刻辞)

公元前1300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国都于“股"。从盘庚迁殷到帝辛被灭,经过了八代十二王,这里做了273年的股商国都。因为甲骨文是股商通行的文字,所以这里的甲骨埋藏十分普遍。当地的农民耕地时就发现有骨片,但不知其为何物。后来人们得知它研碎后可以治创伤,就作为“龙骨”卖给了药商或药铺。直到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当时的国子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病,让人抓药回家,发现药里的“龙骨”上刻有文字,便让人到药店以高价收购带字的“ 龙骨"。经过研究,王懿荣认为是商代文字: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见王汉章《古董录》),后王懿荣因“庚子之乱”殉国,死后所藏甲骨悉归弟子刘鹗(铁云)。刘鹗从王懿荣手中得甲骨100多片,又多方收集达5000多片,从中选了1058片于1903年10日编辑出版了《铁云藏龟》, 成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 1904年,清末大学者孙诒让将《铁云藏龟》中的一.部分甲骨卜辞的内容,理出一个头绪,著成《契文举例》,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刘鹗死后,其甲骨文大部分归了著名学者兼古董商罗振玉。罗又广泛收集甲骨,先后编辑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6部甲骨文著作。同时,他还出版了《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形成了一门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专门学问一甲骨学。

甲骨文自1899年被人们认识以来,经过历次发掘,国内外收藏甲骨已近15万片,单字约5000多,可识者约1000左右。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发表研究论著者达3万余人,出现了像董作宾、王国维、王襄郭沫若、唐兰、于省吾、胡厚宜、陈梦家、容庚、商承祚潘主兰、李学勤、康殷以及日本的伊藤遂治、贝冢茂树、岛邦男等甲骨学家。出版各种论著900余种。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已完成了《甲骨文全集》的编纂工作。全书收有甲骨5万余片,是一部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资料。其他甲骨文工具书如:董作宾的《股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

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等。

甲骨文的书法风格

甲骨文在它流传的300多年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书刻艺术技巧,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它那用笔、用刀的或方或圆,结字造型的或紧或散,章法布局的或疏或密,风格上的雄伟、秀丽、劲峭、放逸等,在中国书法史上奏出了一曲线的交响乐。甲骨文虽为早期的文字,但在神权统治的时代,它的书刻者(或称贞人)出于对神的虔诚,为了取悦神的欢心,总是在实用的同时,追求书写的线条美,这种求美意识虽不十分强烈,但却实际存在。贞人们运用文字笔画排列造型的艺术手法,力求在刻写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美感,一种神圣的美、崇高的美。

甲骨文特殊的书刻工具决定了其笔法和刀法的特殊性。由于用金属(或日刀)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写,所呈现出的线条大多方而直,锋芒毕露,锐气迫人,线条自然、流畅、质朴、劲挺。后来出现了圆笔,肥润饱满,以表现圆转柔和的风格。甲骨文正是运用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这种方圆曲直的刀笔变化,来表现贞人所独有的艺术匠心和对神权的崇尚。

在结构上,甲骨文始终遵循着一种均衡对称却具变化的美的法则。字形以长方为主,上密下疏,稳定实在。左右均衡对称,大小参差,浑然一体。随字异形,随手挥就,毫不拘束。这些结构法则和规律,为后来汉字书法的发展,特别是结字美方面树立了样板。

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匠心独运,大小参差,错落有致,意趣天成,韵味无穷。或有行无列,生动活泼:或纵列成行,规整严谨:或对称布势,相得益彰。

甲骨文书法的发展演变总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成熟,尽善尽美。从各个时期的甲骨文艺特征来看,它的创作者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力求创新,表现与前人不同的书风:书刻技巧不断成熟,日益精湛,复杂的图形文字逐渐减少,字体定形。早期的字形较大,中期的字形变小,后期的字形更小,到了周代甲骨文更变成了微雕,书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贞人对甲骨文的不断继承、革新、创造,直至完全成熟,为周代金文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