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优雅的书法墨客学习的好平台
雅墨客网
书画 > 书法知识 > 篆书 > >石鼓文的书法特点风格

石鼓文的书法特点风格

分类:篆书 书画家: 名人

石鼓文属国家一级文物,因石形像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共有10只: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沔鼓、灵雨鼓、作原鼓、吴人鼓、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每只石鼓高约2尺,直径1尺多,上狹下大,顶部微圆,实为碣状。又因其铭文内容多为歌颂田猎、宫室美好的四言韵文,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故又称之为“猎”。由于石鼓出土于陈仓石鼓山(即今陕西宝鸡市郊东南约10余里,渭河南岸的陈仓山<今作鸡峰山>之北),所以诗人杜甫则称它为“陈仓石鼓”。陈仓位于岐阳,属唐岐州管辖,故又有“岐阳石鼓”、“岐州石鼓”等称谓。

石鼓文简述

石鼓于唐代初年(约630年)出土,后迁入陕西凤翔孔庙。五代动乱,石鼓散入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将石鼓迁到卞京(开封)国学,用金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发,复迁石鼓至临安(今杭州)。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入侵,将石鼓掠至北方。元时置于北京国子监。明、清两代都没有迁移。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见石鼓漫泐,为其立重栏保护,免受风雨,并仿刻十鼓。抗战爆发,为防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观衡先生主持,把石鼓迁至江南。抗战胜利后,又把石鼓运回北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年长日久,石质风化,加之多次迁移周折,饱经沧桑,其中一鼓已不存一字,其他亦剥沥严重,模糊不清,石鼓文拓本唐代就有,只是未传下来。现在见到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中收有日本人所藏古拓,属石鼓文佳本。

石鼓为中国国宝,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史料价值。历代对其文字著录、歌咏、音训、注释及研究考证的专著和论文达数百种之多,从而形成一门关于石鼓的学问。著名的有唐代韦应物的《石鼓歌》、韩愈的《石鼓歌》,宋代欧阳修的《石鼓文跋尾》、苏轼的《石鼓歌》;明代杨慎的《石鼓文音释》、陶滋的《石鼓文区误》、李中馥的《石鼓文考》,清代任兆麟的《石鼓文集释》、冯承辉的《石鼓文音训考证》;近代罗振玉的《石鼓文考释》、马衡的《石鼓为秦刻石考》、马叙伦的《石鼓文疏记》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唐兰的《石鼓文作于秦灵公三年考》等。

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来争论较大。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石鼓文是周宣王时的石刻。宋人欧阳修的《石鼓文跋尾》中,但仍认为是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认为石鼓系先秦遗物,作于惠文王(公元前388年)之后,始皇(公元前246年)之前。近人罗振玉的《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的《石鼓文疏记》都认为石鼓文为秦文王(公元前765年一公元前716 年)时物与韦应物、韩愈的说法虽有不同,但时代上没有多大出入。据郭沫若考证,石鼓文作于秦襄公八年,即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距宣王更近。唐兰考证为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之物。金人马定国从石鼓文字画考证,认为是宇文周时之物,顾亭林也附和此说,但此说不尽情理,亦不可取。马叙伦《石鼓文疏记》考证为秦文公时物。

综上所述,从书法风格上来考证分析,石鼓文当系先秦遗物,确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书法风格介于金文和秦篆之间,其为秦襄公、文公时代的遗物,较为可信。

春秋<a href='http://www.yamoke.com/a/202210/20663.html' target='_blank'><u>秦公簋</u></a>

战国●《秦公簋》(局部)

春秋秦公簋(中国历史博物馆)介绍:http://www.yamoke.com/a/202210/20662.html


石鼓文的书法风格

石鼓文为金文之嗣,小篆之祖,为305篇《诗经》之印证,属2600年前的稀世文物,是划时代的书法艺术作品。无论文字、诗歌、书法都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和喜爱,评价较高。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赞日:“辞严义密诗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组壮,古鼎跃水龙腾梭。”苏东坡亦作《石鼓啾》赞日:“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秋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良莠。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载觳。”宋人刘子晕《复斋碎录》评石鼓文:“观其字画奇古,足以追想三代遗风,而学者因可以知篆隶之所自出。”元人潘迪《石鼓文音训》评日:“其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知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赞日:“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其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是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

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字体与《虢季子白盘》及《秦公簋》等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对后来的秦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秦代小篆之祖。石鼓文艺术成就很高,它不同于金文而保存有金文古朴的风貌,不同于小篆而近于小篆,是介于金文和秦篆之间的重要桥梁,为历代学篆者所宗。石鼓文用笔粗细匀称,结体方正严谨,历来被看作是篆书的正宗。用笔首尾圆合,粗细一致,中锋用笔,有规矩又有变化,笔画错落有致,不像小篆那样规整,力含其中。结字比小篆略短些,近乎方形。字距行距既对称,又以多姿态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均衡,并有金文的传统,秀气面不呆板。纤弱,笔力内含,有如屈铁。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找不到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其艺术魅力完全体现在按照一定的笔法写出来的古朴、自然、圆润、雄厚、流畅的美,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

展开全部内容